由農業部防檢署主辦、本學會協辦的2025臺灣智慧農漁週【永續善農獎論壇—害物剋星登場!善農科技齊上陣】,於9月3日在臺北南港展覽館圓滿落幕。吸引超過百位產官學研代表與農業實務工作者參與,活動以「化學農藥風險十年減半」政策與作物有害生物整合管理(IPM)為核心,並邀請歷屆「永續善農獎」獲獎者與專家分享實務經驗。
圖 本次活動大合照
首先,由防檢署主任秘書陳子偉擔任開場致詞,他指出極端氣候帶來的病蟲害風險,使農業生產面臨更嚴峻挑戰。臺灣自2017年起推動「化學農藥風險十年減半」政策,透過建立風險評估制度、汰除高風險農藥及推動分級管理等展現減藥成效。同時,生物農藥的使用量在近年也持續成長,友善資材已逐漸被農民接受。他強調「永續善農獎」不僅是表揚,更是推廣平台,藉由獲獎者的示範經驗,能帶動更多農業現場導入IPM,形成永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圖 防檢署主任秘書陳子偉
論壇的專題從草莓談起。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鐘珮哲主任以「莓好生活」為題,提到炭疽病、葉枯病等病害對草莓產業的威脅,分享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如何從健康種苗檢測、抗病育種與土壤管理建立完整的源頭管理。她強調「從苗做起」的重要性,並分享草莓產業藉由智慧診斷與國際合作,逐步打造兼具韌性與永續的生產模式。
吉田田有限公司曾鈺芳天敵專員則介紹小黑花椿象、菸盲椿象與赤眼卵寄生蜂等天敵昆蟲的應用經驗。利用天敵降低農藥殘留、延緩抗藥性,不僅符合環境友善,更能兼顧經濟效益。她也展示在彩椒園區施放天敵的實例,及天敵防治在設施與露地栽培中的具體成果。
圖左 苗栗區農業改良場鐘珮哲副研究員 圖右 吉田田有限公司天敵專員曾鈺芳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蔡依真科長以「青蔥管理學」分享宜蘭三星地區的IPM實踐。青蔥長期受黑腐病與甜菜夜蛾困擾,藉由冷藏種苗、氣象數據預測、性費洛蒙誘蟲、夜間噴水與遮陰降溫等方法,可有效降低病蟲害風險。她也特別強調在地農會與農友合作的重要性,透過示範區與保種圃的建立,讓減藥與增效的成果能夠被具體看見。
壓軸登場的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陳巧燕副研究員,分享旋轉式避蛾燈的研發歷程與應用成效。燈具針對吸果夜蛾的趨光特性設計,能顯著減少水蜜桃、番石榴等果實的刺吸危害。實地驗證後,使用避蛾燈後果實受害率可由25%降至5%,不僅提升果品收益,也降低化學藥劑依賴。
圖左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蔡依真科長 圖右 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陳巧燕副研究員
此次活動也特別設計了「IPM賓果卡」遊戲。每位講者分享時,都會選出一個對應的益蟲或作物,成功連線就能兌換一包霧峰百甲良食的特別栽種米,讓與會者在聆聽講者精采內容之外,增添更多互動與趣味。
圖 本會秘書長李翎竹說明賓果卡遊戲規則
本論壇最後的交流,針對IPM技術的落地挑戰與推廣策略展開對話。六位與談者不僅交換田間實務經驗,也提出政策配套與產業應用的建議。有與會者提到,推廣新技術時難免遇到疑慮,但實務成果往往能一步步證明技術的價值與可行性。也有與會者強調,唯有技術與農民實務結合,並配合適當的管理措施,才能真正發揮最大效益。
圖 論壇交流
透過交流與回饋,論壇不僅帶來最新的技術資訊,更凝聚研究端、產業端與生產端的觀點,激盪跨領域合作的啟發。本學會期望此次論壇活動能為未來建立更完整的病蟲害管理模式鋪路,也為臺灣農業邁向智慧化與永續發展注入信心與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