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串連田間生產技術與終端品牌價值,由農業部農糧署(以下簡稱農糧署)主辦、本學會執行的「114年油茶產業技術交流會」,已於9月10日假新竹縣湖口好客文化園區圓滿落幕。活動成功集結產官學研專家,吸引超過130位油茶業者與青農熱情參與,共同探討產業前景。本次交流會聚焦於氣候變遷下的田間管理與品質穩定技術,並規劃採後處理、數位行銷與品牌經營等關鍵課程;其中,現場安排的國產茶油品評實作,更直接協助農民建立感官評鑑基礎,深入了解自家產品的風味與市場潛力。課程內容兼具深度與實用性,最終獲得與會學員100%的滿意度回饋與一致好評,成果豐碩。
圖1.大合照
農糧署曾繁宇技士於開場致詞時,感謝與會者熱情參與,並指出適逢採收期特別邀請講師分享採後管理與氣候變遷下的防治要點。除田間生產技術外,交流會亦安排國產茶油品評體驗及青農行銷成功案例分享,期盼帶來更多啟發。他強調,在食安風暴後國人健康意識日益提升,農糧署積極推動油料作物發展,並鼓勵檳榔園轉作油茶,共同推廣健康國產茶油,帶動產業升級與永續。
運籌管理學會李翎竹秘書長特別感謝農糧署及湖口鄉農會對本次交流會的大力支持,且指出,農糧署近年來積極推動的「產銷履歷認證標章」等溯源制度,是協助消費者區分國產與進口茶油的關鍵,對建立市場區隔至關重要。同時,農糧署積極鼓勵農民新植油茶,並藉由辦理國產油茶籽評鑑與國產茶油品評遴選,以展現從田間管理到加工製成輔導的決心。本次交流會更邀請多位專家與講師分享栽培管理經驗,期盼每位與會夥伴都能有所收穫,共同推動國產茶油發展。
圖2.3.農糧署曾繁宇技士/ 運籌學會李翎竹秘書長 開場致詞
專題課程精采亮點
一、油茶田間輔導推動及常見問題
交流會首先由運籌管理學會張育瑋助理研究員分享,當前油茶園普遍面臨土壤肥力不足、過度密植與修剪不當三大挑戰。這些問題常導致果實看似豐碩,樹體卻因養分透支而衰敗的「豐產假象」,出現黃化、大小年等問題,若盲目施肥只會加速惡化。因此建議其田間管理應回歸科學方法,首重「土壤檢測」,並依數據規劃「分期施肥」,搭配「分區試驗」模式降低成本風險,同時強化排水與草生管理。修剪方面,核心目標為降低樹體密度、移除無效枝條,並考量採收高度進行矮化,以利田間作業。為協助農友掌握要領,相關課程已全面數位化,可隨時線上學習,精準提升產量與品質。
圖4. 運籌管理學會張育瑋助理研究員分享油茶田間輔導推動及常見問題
二、氣候變遷下的油茶栽培韌性提升
中興大學黃裕銘博士指出,因應氣候變遷下的高溫、乾旱與豪雨,油茶肥培管理應回歸健康的土壤。黃博士強調,主要養分應來自「土表穴施」,並透過草生栽培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強化其保水與排水的緩衝能力。至於「葉面施肥」,他提醒這僅是輔助策略,主要是在果實繁多、導致葉片出現黃化趨勢時,才使用的短期營養補充方式,無法取代土壤施肥。演講後的交流環節尤其熱烈,一位農友便把握機會提問:「我的茶園因為種得太密,現在想要移植,請問要怎麼做才能提高存活率?」黃博士回答,移植的最佳時機點是冬季較無雨的天氣,且移植前務必採用「分次斷根」的技巧來促使新根生長,如此便能大幅提升移植的成功率。這個精闢的解答,也帶動了後續關於土壤、選苗等議題的深入討論。
圖5. 中興大學黃裕銘博士分享氣候變遷下的油茶栽培韌性提升土壤改良很重要
三、油茶採後處理及茶籽含水率控制
由講師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楊正釧研究員說明國產茶籽的「採收成熟度」、「採後處理」與「含水率」,是決定最終苦茶油品質與風味的三大關鍵。首先,在成熟度判斷上,他建議應在10月10日後(受暖化影響可延至隔年1月),待茶籽的種仁充實飽滿、呈現白色時採收,此時的含油率與品質最佳。採收方式則建議針對叢熟茶籽,透過鋪設落果網集中採收,此法不僅省工省時,更能避免茶籽直接接觸地面,有助於後續的乾燥作業。最後,也是最關鍵的步驟,便是採收後應立即乾燥至含水率6%以下,並密封冷藏保存。楊研究員的實驗數據顯示,經過如此嚴謹處理的國產茶籽,發霉率可遠低於進口籽粒,這正是維持苦茶油新鮮風味與穩定品質的不二法門。
圖6. 講師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楊正釧研究員針對茶籽含水率控制詳細說明
四、食農教育與社群影響力行銷
特別邀請油茶業者「小島大果」團隊的陳生慶與陳致甫兩位創辦人,分享他們如何將南投檳榔廢園轉型為有機油茶園的歷程。當土地逐漸回復元氣,螢火蟲與野生動物重新回到油茶園,他們以生態平衡為核心理念,並順利取得有機驗證,展現永續經營的決心。兩位講師以五年來自產自銷的實戰經驗,分享如何藉由品牌故事與社群行銷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以公開透明的栽培與製程贏得信任。他們更結合食農教育,帶領民眾從料理體驗到土地故事,感受苦茶油的風土與人文。憑藉這份真誠,他們不僅榮獲國產茶油品評遴選特優,也凝聚了一群忠誠粉絲,現場聽眾收穫滿滿,深受啟發。
圖7.圖8 「小島大果」團隊的陳生慶與陳致甫兩位創辦人無私分享透過社群、包裝行銷成功推廣茶油
五、國產茶油風味品評
本次國產茶油風味品評體驗,旨在建立一套共同的品質標準。活動精心挑選了清香型、培香型及傳統型等三款油品,帶領與會者在專家引導下,使用專業品評表,學習辨識風味中的「正面特徵」(如堅果、花香)與「負面特徵」(如油耗、霉味)。為了加深學習效果,其中一支傳統型茶油在挑選時就更刻意選擇了負面特徵較為明顯的油品。當主持人現場提問:「大家最不喜歡的是哪一支油?」現場超過九成的與會者,都毫不猶豫地指向了同一支油。這個結果證明,透過品評表的引導,大家已能準確地辨識出風味中的「油耗味」等不受歡迎的特徵。在活動結束後許多生產者都表示,這次體驗為他們提供了清晰的改善方向,並立下目標:「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檢視自家油品,並了解自家茶油的風味特色!」這場活動不僅是品油,更像一場凝聚共識的實戰工作坊,成功點燃了大家自主提升品質的熱情。
圖9-12 運籌管理學會帶領學員體驗國產茶油風味品評/學員品油後填品評表/學員分享體驗心得
六、國產茶油風味座談
接著,由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李雅琳研究員以科學角度,為品評會的風味體驗提供數據解析。她說明,「酸價」與「過氧化價」是判斷油品新鮮度的重要化學指標。這番說明立刻引起學員好奇,現場便有人提問:「兩者中哪一個數值更容易影響茶油的實際風味?」李研究員解釋,當「過氧化價」過高時,在品嚐上確實更容易直接感受到所謂的「油耗味」,但她也強調,此兩項數據皆是評鑑國家一級油品不可或缺的標準。最後,吳明鴻博士,則為國產茶油開拓了新的想像。他指出,茶油具備高穩定性、不易酸敗且氣味溫和的優勢,極具潛力成為「東方的橄欖油」,非常適合延伸應用於護膚油、按摩油、護唇膏等芳療與妝品領域。於現場學員踴躍提問與分享環節,其中一名學員更分享自己塗抹茶油的經驗,對抗過敏或蚊蟲紅腫很有幫助,更顯國產茶油具有外用的開發潛力。
圖13.14 國產茶油風味座談講師農業部農業試驗所李雅琳研究員/吳明鴻博士精彩分享茶油營養與應用
活動成果與產業啟示
114 年度的油茶產業技術交流會成功串連了從栽培到消費的完整產業鏈,激發了追求卓越品質與品牌價值的共識。議程由精進田間管理以應對氣候韌性、到確保籽料品質的精準採後處理,系統性地為高品質油品奠定基礎。其中,實作的品評體驗課程更是一大亮點,賦予生產者客觀評鑑風味、尋找改善方向的能力。此一對品質的堅持,也與品牌故事、數位行銷及食農教育等市場成功策略無縫接軌。最後,透過探討科學品質指標與跳脫傳統的商品應用潛力,本次交流會不僅授予與會者實用新知,更點燃了產業的共同願景,為國產茶油提升市場競爭力、邁向永續發展鋪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