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回應農業部推動的「強化農業施政科研創新及產業擴散應用」綱要計畫,本學會受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以下簡稱防檢署)委託,於114年5月12日於農業部辦理「未來農業、共想共防」防檢疫跨域合作策略工作坊,邀請防檢署各業務組代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畜牧司、國際事務司、資訊司、永續利用司、畜產試驗所、獸醫研究所、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試驗所、農業藥物試驗所以及各改良場所等機關逾50位與會人員,透過導入外部伴陪專家,並運用「世界公民咖啡館」(World Café)方法,共同參與強化跨域知識與技術的結合,建立彼此可互補與協作的資源與技術,融合創新之基礎,發想並建構防檢疫之跨領域科研議題。
會議由農業部科技司李國基技正蒞臨指導,說明跨領域團隊計畫的推動緣起與原則,並提醒與會單位務必聚焦具體目標與彼此科研角色,避免流於行政作業,也勉勵與會人員踴躍分享合作構想,並集思廣益,為跨域策略發展建言獻策。
圖、科技司李國基技正蒞臨指導
在分組討論之前,首先由本學會理事長李宜映博士說明世界咖啡館的操作模式,七合一綱要下跨域科研的重要性,以及本次工作坊的進行流程。
本次會議也特別邀請到5位深耕動植物防檢疫領域之專家委員蒞臨指導,包括國立臺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蔡向榮兼任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研究總中心陳石柱教授、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吳立心副教授、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蕭旭峰特聘教授與國立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陳德勛教授。
本次會議5位伴陪專家:蔡向榮兼任教授(圖左)、陳石柱教授(圖中)、陳德勛教授(圖右)
以及蕭旭峰特聘教授(圖左)、與吳立心副教授(圖右)
進入分桌討論環節,各業務組圍繞自身跨域主題,和跨單位與會人員進行深度對談,同時五位伴陪專家也同時入桌擔任引導角色,並聚焦三大提綱:(一)跨域合作議題技術缺口、(二)合作對象與投入方向、(三)短期合作效益與目標,透過橫向溝通與自由換桌凝聚跨域策略共識。
本次會議由防檢署五業務組分桌進行討論,分別為動防組(圖左)、植防組(圖右)
以及動檢組(圖左)、植檢組(圖中)與肉檢組(圖右)
動防組針對禽流感早期預警,期望結合生態、氣象與資訊技術建構跨域資料整合機制;動檢組聚焦於智慧型服務平台與法規整合,期望提升檢疫效率;植防組提出以氣象與作物資料為基礎的小型病蟲害預警模型;植檢組從檢疫制度化與教育推廣著手,建議建構資料流通與民眾參與機制;肉檢組則關注產地到市場的風險追溯,擬導入感測技術與冷鏈監控系統,拓展跨部門監管協作。
各業務組代表進行發表分享:姚中慧簡任技正(圖左)、林世國科長(圖中)、蔡馨儀科長(圖右)
以及王堂凱科長(圖左)、董全緯技正(圖右)
蔡向榮教授點出動防組在禽流感預警系統上具備前瞻性,但現階段仍需克服如候鳥遷徙資訊等異質資料的整合難題,並建議強化跨部門資料平台的穩定連結。陳石柱教授對動檢組提出的智慧資訊機器人與整合平台表達肯定,特別是在法規回應與24小時服務介面的應用與開發,有助於提升整體檢疫便利性與民眾接觸率。植防組提出之病蟲害預警模型建立,吳立心副教授認為此議題具有開發潛力,但須著重氣候模型校正與資料連動,改善模型預測穩定性。
圖、各組分桌討論實景
蕭旭峰特聘教授與陳德勛教授皆指出,須進一步釐清具體合作單位與技術切入點,並思考如何讓教育端、消費端或產業系統參與其中。目前多數構想仍停留在「跨機構合作」階段,尚缺乏真正「跨領域」的技術與知識融合。未來科技計畫競爭激烈,唯有在合作機制上展現創新亮點、跨領域融合性與具體策略規劃,方能在審查中脫穎而出,落實真正的跨域精髓。
參與者對本次活動整體表現給予正面回饋,整體滿意度達4.1/5分,顯示整體活動安排獲得多數參與者肯定,不過未來可以尋找更適合分組討論的場地,以便增強討論效果。另外,防檢領域以外之跨域領域參與比例已接近三分之一,顯示此次活動具備一定的跨域吸引力。
透過本次跨域策略工作坊,為防檢領域跨域合作打開初步對話空間,亦讓各單位釐清跨領域計畫運作邏輯與資源配置原則。透過World Café架構的引導,逐步形成初步共識與合作策略藍圖。未來將持續與科技司協調推動跨域科研計畫,並透過平台整合與技術擴散,打造更具韌性、創新與有效的防檢科研技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