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5【產業脈動系列報導】不灑農藥也能確保作物產量? 永續善農獎挖掘出病蟲害防治的嶄新創意

【產業脈動】不灑農藥也能確保作物產量?  永續善農獎挖掘出病蟲害防治的嶄新創意


▲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主辦、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承辦的「永續善農獎」今年邁入第四屆,過往曾舉辦過相當多推廣的活動

內容提供/ESG TIMES https://esgtimes.com.tw/15078-2/

在台灣的田野間,農民們長久以來都面臨著一個抉擇:「如何在確保收成的同時,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台灣農業長期以慣行農法為主,農藥使用量居高不下,甚至在全球名列前茅。近年來更有不少報導指出詭譎多變的極端氣候讓作物的病蟲害加劇,使得農民難以減少用藥。

為了讓農友們降低對於化學農藥的依賴,並實現2017年所宣示的「化學農藥風險10年減半」政策,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主辦「永續善農獎」,並由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承辦,藉著表彰、獎勵、宣導、分享等方式,鼓勵農友打破既有框架,讓永續成為農業的新標準。

減少使用農藥,成為永續善農

「永續善農獎的核心理念,植基於IPM(作物有害生物整合管理)精神,協助及引導農民透過預防病蟲害、精準用藥,甚至利用天敵昆蟲減少對化學農藥依賴,不會因改變耕作習慣而導致減產。」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秘書長李翎竹表示,永續善農獎的評審團隊由學術、政府與業界專家組成,透過實地訪查、技術評估與經營模式分析,確保獲獎者的農法確實符合永續精神,並有助於農業生態平衡。


▲ 永續善農獎的舉辦是為了促使台灣農業邁向「化學農藥風險10年減半」的目標,鼓勵農友打破既有框架,讓永續成為農業的新標準

挖掘出更多友善環境的病蟲害防治方法

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並非一蹴可幾,許多農民仍依賴傳統的「定期噴灑」方式。然而,透過教育與示範案例,農民逐漸意識到精準用藥、營造環境與健康種苗的重要性。例如,設施農業透過空間隔離有效控制病蟲害,而開放式農地則可藉由調整行株距、種植天敵友善植物來減少病蟲害擴散。這些方法都在過去幾屆獲獎者的案例中展現,成為農民學習與借鏡的實例。

李秘書長指出,永續善農獎的競爭性與影響力逐年上升,得獎者的水準亦隨之提高,像金門地區土壤以紅土為主、pH 值偏酸性,而網室種植更容易形成缺鈣的情形,易產生生理障礙與疫病等土傳性病害。藉由太陽能消毒、合理化施肥「調養」土壤,並搭配健康的種苗,以為植物健康打好底子。另外,在番茄種植領域,也有獲獎者成功運用防護網與天敵昆蟲,如在溫室內種植特定植物以吸引粉蝨的天敵,藉以減少農藥使用,這些技術不僅減少環境負擔,也讓消費者獲得更健康的農產品。

追隨永續善農獎,扭轉依賴農藥的現況

除了上述的現場操作組及技術創新組之外,永續善農獎還特別設置行銷推廣組,家樂福就是此類組的獲獎佼佼者。為了降低「依賴農藥管理病蟲害」所帶來的食安風險,家樂福從2004年導入歐洲總部嚴選生鮮的制度,派專人輔導農友使用友善的病蟲害防治方法,並以合理的收購、行銷的訴求,達到共贏共好的結果。

隨著第四屆永續善農獎進入評審階段,李秘書長也向各界農友發出邀請,期盼更多來自不同作物領域的農民一起來關注永續善農獎的動向,包含參考前幾屆獲獎農友的作法、調整耕作方式,並積極參與報名等,期盼透過永續善農獎的徵選機制,讓台灣農業邁向更具永續性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