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國產雜糧科研永續競爭力策略論壇》大合照
產官學研齊聚,攜手共繪雜糧產業未來藍圖
在全球氣候變遷與糧食安全議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國產雜糧的科研創新與永續發展已成為推動臺灣農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由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指導、本學會主辦的「國產雜糧科研永續競爭力策略論壇」於4月15日盛大舉行。本次論壇吸引來自政府機關、學術單位與產業界超過140人次共襄盛舉,針對雜糧產業的發展趨勢、科研成果與政策推動等面向進行深入交流與探討。
圖2、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開幕致詞
重視糧安議題,推動科研與產業並進
論壇由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致開幕詞,指出國產雜糧在糧食安全與永續農業中的關鍵地位,期許透過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整合,強化市場競爭力與自給能力,以因應未來農業挑戰。
聚焦政策與產業契機,建構永續策略
首場專題演講由農業部農糧署雜糧特作組莊岳峰組長主講,深入解析「大糧倉政策」的核心理念,強調透過整合產業需求、推動代耕機械化、建立集貨加工中心及多元行銷,將雜糧從休耕作物轉型為戰略資源作物,並強化政策引導以穩定市場供需,實現糧食永續。
接續由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文德顧問探討「綠色雜糧產業永續發展契機」,提出推動環境友善種植、減碳技術與市場轉型,建議借鏡荷蘭、日本導入AI育種與循環農業,發展具有韌性的雜糧產業體系。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王進崑教授則以「國民營養健康vs雜糧營養利用」為題,分享雜糧在均衡飲食與健康促進的角色,呼籲從消費端提升認知,擴展雜糧營養產品的市場接受度與應用潛力。
圖3、農糧署莊岳峰組長分享「大糧倉政策推動與推動國產雜糧產業」
圖4、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文德顧問分享「綠色雜糧產業永續發展契機」
圖5、中山醫學大學王進崑教授分享「國民營養健康 vs. 雜糧營養利用」
地產地消、創意加值——本土雜糧茶點吸睛登場
在論壇茶敘時段,本學會特別準備「地產地消」概念茶點,展示國產雜糧的多元風貌與創新應用。現場提供多款以在地農產製成的特色點心,包括致力推廣匯聚台灣優質農特產品選品的好思雜糧爆米花,還有阿甘薯叔花生、黑豆將軍黑豆茶、田野勤學黃豆奶,以及旨米園有機紫米花青素茶等,讓與會來賓一邊交流、一邊品味臺灣雜糧的創意美味,深受好評。其中「好思爆米花」為本學會輔導成立之新創品牌「好思」的第一波國產雜糧產品,首次曝光就受到廣大迴響,特殊的茶香口味讓來賓們意猶未盡,紛紛詢問購買管道並洽談品牌合作機會。
圖6、茶敘交流
產學研座談,聚焦五大雜糧作物發展策略
在下午的分場座談中,論壇針對甘藷、玉米、大豆、高粱等主要雜糧作物的科研進展與產業應用展開深入交流:
- 甘藷產業:由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黃哲倫副研究員主講,分享高產、高營養品種開發、病害防治與機械化挑戰,建議強化格外品利用與紫甘藷機能產品開發。
- 玉米產業:苗栗區農業改良場林家玉助理研究員提出,需強化耐旱品種與智慧農業應用,並導入乾燥與真菌控制技術。高附加價值產品如糯玉米釀酒與玉米粉具發展潛力。
- 大豆產業:桃園區農業改良場鄭智允助理研究員指出,國產非基改黃豆具高度潛力,應強化產業聯盟、推動六級化經營,並將植物奶、黑豆發酵品等納入高值應用。
- 高粱產業:種苗改良繁殖場廖宜倫科長分析其在酒品、食品與飼料應用潛力,建議擴大契作與育成本土糯性高澱粉品種,以發展完整高粱多元利用體系。
圖7、甘藷產業科研發展策略座談
圖8、玉米產業科研發展策略座談
圖9、大豆產業科研發展策略座談
圖10、高粱產業科研發展策略座談
深化鏈結、前瞻布局——綜合座談凝聚共識
在最後的「產業發展策略綜合討論」中,由臺中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主持,邀請農糧署、農業部科技司、臺灣大學及農業合作社等各代表共同對談。專家一致認為,未來應強化跨領域協作,深化產學研鏈結,導入精準農業與循環經濟模式,以提升國產雜糧的整體競爭力。
持續推動,打造臺灣雜糧永續競爭力
本次論壇活動滿意度達100%,其中「非常滿意」比例達64.3%,「滿意」比例為35.7%。與會貴賓的回饋意見包括:能從不同角度詳細了解變遷、獲益良多、藉此瞭解政府政策資源、得到產業不同面向的看法、感覺整體說明以及與談人對話非常精彩等。
本次論壇成功促成產官學研之間的深度對話,針對國產雜糧發展的瓶頸與機遇提出多項具體建議。未來,本學會將持續協助農業部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與產業升級,透過政策倡議、技術整合與市場推廣,攜手各界共同打造臺灣雜糧產業的永續競爭優勢。
圖11、產業發展策略綜合討論進行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