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摩會】設施農業之星栽培技術觀摩會-葉萵苣

  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設施農業的應用日益重要,農業部農糧署(簡稱農糧署)自106年起推動「設施型農業計畫」,輔導農民興設結構加強型溫網室設施,並於112年舉辦「第一屆優良設施農業經營徵選」活動,從中選拔出10名運用設施栽培成功案例,作為標竿學習模範,以鼓勵更多農民投入設施農業,提升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與促進產業發展。

  本學會本年度受農糧署補助辦理「設施農業之星栽培技術觀摩會」共4場次,第二場次針對設施葉萵苣於113年7月30日於臺中市大安區靖安農莊辦理,特別邀請農業部農業試驗所(簡稱農業試驗所)專家分享設施栽培技術與第一屆設施農業之星得獎者分享設施經營模式及觀摩設施場域,總計吸引50位農業專家和農友熱烈參與。


圖1、活動大合照

  活動開場由農糧署蔬菜生產管理科謝敏驥科長致詞,介紹「設施型農業計畫」,旨在輔導農民建設結構加強型溫網室,提高農業防災效能,促進優質農產品生產。接著由農業試驗所作物組王毓華組長首先分享葉萵苣設施栽培技術,涵蓋不同品種葉萵苣生長特性、國內外先進栽培技術等,展示農業結合科技生產趨勢與潛力。

 
圖2、農糧署蔬菜生產管理科謝敏驥科長致詞/圖3、農業試驗所作物組王毓華組長分享


  卓永加先生接續分享和兄弟卓永利先生退休後返鄉加入設施農業,運用自身工程專長鑽研水耕栽培技術搭配智慧設備經營之經驗,其中說明現代科技農業所帶來的便利性,有助於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從農。活動中場休息時,靖安農莊準備生菜沙拉供與會貴賓享用,體驗自家種植葉萵苣的香甜美味口感。

 
圖4、卓永利先生分享葉萵苣設施栽培心路歷程與成果/圖5、葉萵苣生菜沙拉

  觀摩會重頭戲實地觀摩環節,由卓氏兄弟帶領參觀靖安農莊設施與設備,例如設置8套水養液供應組件,每套均有5支高敏感度感測器,搭配PLC工業用可程式控制電腦,透過電腦分析養液供需情形,精準控制施肥時間、施肥種類與用量,以及調節日夜間最佳利用效能之給肥模式;改良的潮汐灌溉系統,進行養液周期性給水與排水,增加根系氧氣供應,改善根部缺氧問題,同時促使養液均勻混合,提高植體吸收效率等。

 
圖6、卓氏兄弟帶領參觀靖安農莊設施與設備


  最後Q&A環節,農友們熱烈詢問設施補助經費申請方式、投入成本與回收,由農糧署蔬菜生產管理科何小珍技正解答設施補助政策與申請方式,及農業試驗所王毓華組長說明運用小型設施栽培也能成功,逐步提升適合自身種植方式等。與會貴賓對於此次活動表達肯定,認為現在觀摩交流收穫頗豐,獲得許多實用知識和栽培經驗,對於投入設施栽培行列抱有熱情。

 
圖7、活動Q&A交流



圖8、葉萵苣設施栽培經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