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促使研發議題更符合產業脈動,本學會受農業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委託,於113年12月9日舉辦「雜糧產業科研策略工作坊」。本次活動由臺中場蕭政弘副場長擔任主席,邀集相關研究人員及專家參與,以腦力激盪形式探討甘藷、大豆、玉米、高粱四大作物的科研發展策略,進一步凝聚共識並提出具體方向。
本次工作坊專家邀請農糧署雜糧產業科張乃文科長、台灣綠色食品暨生態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文德顧問、國立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系賴喜美教授及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馬聿安理事主席與會,共同提供專業建議,協助與會研究人員從多元視角檢視與優化雜糧產業的科研策略。
圖、本學會李宜映理事長說明「六頂思考帽」策略規劃工具
張乃文科長在開場致詞中指出,目前國產雜糧種植面積受限於地區環境條件及生產成本,導致自給率偏低。未來發展應聚焦於三品策略:品種、品質及品牌。品種改良需兼顧農民、加工業者與消費者需求,例如改良甘藷皮薄易損、大豆蛋白質含量不足、硬質玉米抗逆性及高粱的出酒性等問題;品質提升則需透過生產管理及加工自動化來降低成本;品牌建立需強調食品安全、產銷履歷及淨零減碳,並推動食農教育以提升國人對國產雜糧的認識與接受度,進一步增強競爭力。
工作坊全程導入「六頂思考帽」思考工具,分為「策略規劃實作」、「策略優缺點研擬」、「策略產出分享與評分」及「關鍵成果研擬」四階段進行:
1.策略規劃實作(白帽與綠帽):先以白帽方式整理國內外產業需求,並接續以綠帽進行創意思考,發想對應需求的潛在策略。
2.策略優缺點研擬(黃帽與黑帽):針對前擬策略逐一分析其優勢與可能風險,提升策略的完整度及周全性。
3.策略產出分享與評分(紅帽):由各組研究人員分享策略成果,並透過線上表單讓所有與會者依策略之重要性與急迫性進行投票。
4.關鍵成果與行政配套研擬(藍帽):最終針對票選出的策略,進一步討論並擬定具體的關鍵指標(KR)及行政配套措施。
圖、專家進入各組別共同討論並提供專業建議
透過各階段的腦力激盪與票選討論,與會人員成功產出多項符合雜糧產業現況與未來發展需求的策略方向,針對甘藷、大豆、玉米、高粱四大作物提出具體科研建議。透過系統化工具產出具實務性的科研策略,為未來雜糧產業發展提供重要參考依據。未來學會亦將持續協助研究群推動相關策略,確保科研成果能為產業帶來實質效益。
圖、研究人員與專家熱烈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