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坊】辦理「落花生產銷價值鏈產研合作線上工作坊」

  因應農糧署大糧倉計畫,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委託本學會辦理大雜糧產銷價值鏈產研合作線上工作坊,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楊宏瑛場長擔任主持人,邀集產官學研代表,分別針對大豆、玉米、胡麻、落花生產業現況進行問題分析,並研擬科研策略,期藉此交流活動,優化國產雜糧產業結構,進而提升國產雜糧競爭力。

  本工作坊以google meet作為線上會議平台,導入邏輯架構為主要決策思考工具,並應用「雲端同步編輯」之優勢,及時記錄腦力激盪成果,佐以專題報告與專家分享等方式加強互動交流,充分讓與會人員可於雲端進行跨域思考,提供國產雜糧的創新策略。

  落花生場次於110年7月20日辦理,首先邀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陳立儀組長分享大糧倉政策推動現況與展望,包含國內雜糧產業栽培現況、大糧倉政策推動目標,及涵蓋生產、加工至行銷之輔導策略等。後由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陳國憲助理研究員介紹落花生之生產結構、亮點品種,及盤點目前落花生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缺口,使與會人員了解目前國產落花生的優勢與擬解決議題。

  工作坊以「產業出題,學研解題」之互動模式,先邀請東石雜糧生產合作社余兆豐理事主席,及莿桐合作農場李首清場長等業者,分享目前產業面所遇關鍵瓶頸,包括產品保存期限短、半年後易變質產生油耗味;日曬所需人力成本高,缺乏適用乾燥機及程序管理花生乾燥品質、確保無黃麴毒素產生;進口花生加工品如花生醬未受關稅配額限制,壓縮國產市場;進口原料不需強制標示,在臺加工後可標示國產等。接著以「訂定共識目標→研擬科技策略→規劃配套措施」之架構,利用線上共同編輯工具,以「即時記錄、同步展示」的方式,促進產、官、學、研於雲端腦力激盪,產出落花生產業之推動目標及可行策略。

 

  國產落花生將以提升單位面積產量至4公噸/公頃,及導入智慧化及機械化,完整採後處理與冷鏈系統為主要目標。在品種與品質面,以因應產業需求研發抗徒長、具適度休眠性(不易地下發芽)、高油酸之品種等為主要策略,並發展種苗專業生產體系取代農民自行留種,以提高生產效率、穩定生產品質。針對採後處理面,持續引入、改良乾燥設備,並增加冷鏈設備與空間、研擬相關補助措施,及建立生產至銷售完整黃麴毒素有效管控程序。於管理面,則期可形成花生農事服務業,規劃全國花生生產排程,發展加工、採收等機械共享模式,並提供統一乾燥服務,降低農民生產成本。而於銷售通路面,以結合在地文化建立臺灣花生創新品牌,區隔年輕、中老年、觀光市場之特色開發產品為策略重點,並將落實導入HACCP、ISO22000等食品安全檢驗機制,以拓展內外銷通路,提高產品終端價格。

  本工作坊與會人次達23人,雖為線上會議,然會中討論熱度不減,楊宏瑛場長亦盛讚,透過本工作坊匯聚全臺落花生產學研專家智慧,針對產業瓶頸,共識積極可行之策略,有助國產落花生產業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期未來國產雜糧延續4場次工作坊之成果,發展跨域合作,以逐步實現大糧倉政策之願景,鞏固我國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