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業者觀摩會培養農產品冷鏈人才。圖為農科運籌管理學會辦理參訪萬生科技農業股份有限公司。
文.圖/黃靖嵐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副研究員
邱于庭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專員
李翎竹 社團法人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研究員
「冷鏈」指的是將易腐食品或需溫控的產品,從生產端運送至消費端皆維持在低溫環境,以確保農糧產品、漁畜產品、冷凍食品、化學品及醫藥品等產品安全與品質的「低溫物流系統」。對於食物供應鏈而言,冷鏈為以確保食品安全與品質目的之「溫度控制食品的供應鏈」。
根據美國研究機構REPORTOCEAN於2022年3月發表的報告,全球冷鏈產業規模預估複合年均成長率達14.7%,預估自2021年318億8千萬美元,至2030年將達792億7千萬美元。主要成長因素包含:全球極端氣候強化對溫度控制的需求、各國政府強化投入冷鏈基礎建設、業者與消費者愈加重視食品損耗,新興市場愈發提高對於溫控產品的需求等。另一方面,由於冷鏈設施(備)投資金額高昂,需透過標準化以降低建置及應用成本,方能鼓勵業者持續投入。同時,基於淨零排放的國際趨勢,傳統耗能的冷鏈設施(備)亦需有效轉型,產業方能持續成長。
相應前述趨勢,行政院核定2021至2024年「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責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加速推動建置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期能減少耗損、增加可售率、延長生鮮保存期,與提高產銷調節的彈性。
類似國際產業趨勢預估結果,2022年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簡稱農科運籌管理學會)「農產品物流冷鏈人才供需調查及推估」報告(以下簡稱冷鏈人才報告)中,業者亦樂觀預測未來3年平均預估成長率分別為7.37%、9.94%、13.09%(以2022年為基期年),主要成長因子包含:(1)全球消費市場對於產品安全與品質重視程度提高,(2)新冠肺炎提升消費者使用網購宅配、超市/超商採購農產品的意願,(3)高齡少子化缺乏勞動力,運輸物流、分級截切等領域人力不足,(4)政府補助產地導入冷鏈儲運設施、興設區域物流中心等。
人才供需現況調查 在職訓練培育熱誠者
冷鏈人才報告以農糧署2022年度核定的農產品冷鏈設施(備)的農民團體及農企業與外銷供果園為對象,回收有效問卷為92份。逾7成為中小企業(5~99人),正職職員平均人數為42.73人。對於未來3年的景氣預估,21.74%業者表示「樂觀」、39.96%業者表示「持平」,可推測業者應會持續投入設備,並持續增加人才及人力需求。
除了「行政/會計」、「業務/貿易/銷售」,與「物管/資材」限制需具大專以上學歷,其他職務並未限制教育程度與相關經驗,唯「農藝及園藝作物栽培」、「物管/資材」、「行政/會計」具較明顯學系傾向。各職務的平均薪資,以「運輸事務」、「業務/貿易/銷售」較高,月薪可達4萬6千元以上,「生鮮處理」、「農產品加工」職務月薪等級則為2萬2~3萬元,其他職務月薪為3萬1~3萬5千元。
(一)人力面向
關於人員招募現況,逾5成以上業者認為「農產品加工」、「農藝及園藝作物栽培」、「生鮮處理」3種職務,均面臨人力不足、招募困難的困境。業者認為主要原因包含這幾種職務的勞動條件辛苦、流動率高,薪資較不具誘因,同時有明顯淡旺季的產業性質,綜合現況使得留才困難。
104人力銀行資料庫為業者主要人才招募管道之一,冷鏈人才報告以企業求職後臺資料庫調查前述職缺。總體而言,以生鮮處理的求職者為最多,其次為農藝及園藝作物栽培、農產品加工,若以3個月內更新履歷為限制條件,則履歷件數分別為972件、1,810件、180件。但若要符合業者所提供的平均薪資,則履歷件數大幅下降至98件、119件與5件,凸顯業者平均薪資與求職者期待薪資具顯著落差。
(二)人才面向
農產品物流冷鏈人才需具備在單一領域的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深度(農業或物流冷鏈),並具備跨領域溝通協作的能力。目前國內雖有不同學門相關課程,但由於涵蓋面向多元,包含生產規畫(生產管理與採後處理)、供應鏈規畫(規畫流通過程),與銷售規畫(於通路、產品包裝推廣冷鏈價值)等範疇。以供應鏈規畫範疇為例,即需同時具備農業、機電、物流倉儲、建築、法規,甚至美學等跨領域知能。業者認為難以透過人才市場招募符合所有條件的人才,傾向先選拔具學習熱忱且有單一領域深度專業的人員,透過在職培訓所需職能。例如某業者培養食品科技系背景的同仁電機技能,使後者成為導入新加工廠設備的重要推手與維護人員。
人才培育策略與配套方案 自動化轉型與專家輔導
冷鏈人才報告根據產官學研專家會議結論,建議人才培育策略與配套方案如下:
(一)因應農業勞動力不足,強化導入省工設備與機制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相較於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才」,業者更迫切急需現場作業「人力」,但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推估(2020至2070年)」報告,2070年我國15~64歲青壯年人口減少898萬人(53.4%)。在此人口結構下,這類對於學歷不設限,惟有特定職務因職業規範需有證照(例如大型貨車駕照、堆高機證照等)的職務,在整體高齡少子化的趨勢下,若不調整作業環境與流程、薪資結構,或減少現場人力需求,勢必面臨更加嚴峻的缺工情形。
以需要大量人力的「生鮮處理」、「農產品加工」職務為例,建議可搭配誘因及輔導機制,在產地去除蔬果外皮與初步分級,強化前處理作業。再者,透過導入國際設備或鼓勵國內研發,強化推動截切場自動化轉型,以根本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二)強化農產品物流冷鏈人才的選育
由於農產品冷鏈物流人才需具備單一領域深度知能,並具備跨領域溝通協作能力。建議於在學期間培養能力,並落實在職訓練,強化人才選育。
首先,針對校園徵才,建議政府相關單位協助學校強化農產品冷鏈的軟硬體資源,以協助學生了解投入產業的發展願景,搭配業界參訪、產學實習、產學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及早學習產業正確知識並實際操作設施(備),有助於學生評估投入意願,並於在學期間精進相關知識。業者於徵才時,亦需明確訂出學歷標準與所需能力,以助於讓有志於投入此領域的學生,可及早培養求職所需能力。
其次,為持續引進創新技術與概念,定期與學校協作辦理短期課程、學程,或開放修課等方式,有助於農業產銷業者提升對於採後處理、冷藏冷凍等技術原理的概念,除了可建立選購設施(備)的判斷能力,並有助於挖掘現場管理的痛點與尋求改善策略。
冷鏈人才報告結果顯示,多數業者有意選派「中、低階幹部」,強化其農產品冷鏈實務能力,特別是貯藏空間規畫與管理、集貨場空間與動線規畫、農產品採購與驗收要點,與生鮮蔬果食材契作與冷鏈管理實務案例等面向。對此,目前包含國立中興大學、農科運籌管理學會等單位皆已辦理實體或數位課程供業者參與、學習,建議可持續辦理並將實體課程擴大至不同地區,甚至辦理較長期的學程。
(三)累積農產品冷鏈資料庫與專家輔導機制
由於人才養成並非一蹴可幾,建立設置冷鏈資料庫與專家輔導機制,將有助於協助業者解決立即性的問題。目前已有農委會「農產品冷鏈知識整合平台」、「農產品採後處理及冷鏈主題館」,建議持續更新、建置不同作物的農產品冷鏈流程與管理指引,以助於提升業者取得新資訊的便捷度,並可長期累積產業知識。再者,參考初級加工場輔導,成立專家輔導顧問團,協助業者改善流程,並降低試誤成本與建置的技術門檻。
建立農業願景論述 吸引農產冷鏈人才
相應於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發展,國內已有部分業者導入機械或自動化設備以降低人力需求,並藉由改善作業環境、培訓在職人員提升跨域能力,以吸引人才及人力投入。但除了個別業者的努力外,政府與產業亦需強化消費者對於農產品冷鏈的認知與認同,形成市場拉力以促進業者持續提升冷鏈品質。再者,在實質產業升級的基礎上,建立農業願景論述,將夕陽產業轉化朝陽產業,方能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吸引人才回流至農業領域。(本文改寫自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111年度『建構農產品冷鏈物流及品質確保示範體系』成效管理研究計畫」)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豐年社: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9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