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薏仁生長成熟時的樣貌。(照片/江文章提供)
文/ 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蔡杏枚、李宜映 採訪整理/ 張毓思 圖片提供/ 劉得任
國產機能性作物潛力無窮,面對進口作物的低價夾殺,國內學界的研發能量協助開發國產作物機能性,可以為臺灣農作物重拾競爭力。農業試驗所副研究員李雅琳說:「我們農業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發展農業新價值,讓農民受益。」
談到由農業試驗所統籌的機能性作物計畫,李雅琳表示,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臺灣的傳統農業面臨國際性的競爭壓力。她強調,農業為國家之本,臺灣既然有能力,就應該致力於提升農業轉型升級。面對農村衰老所衍生的社會問題,振興農業不再只是出於經濟動機,還包括了協助青年返鄉、活化農村動能,可以改善農村隔代教養以及縮小城鄉落差等問題。至於臺灣農業復興的密技是什麼?答案就是機能性農產品。
臺中4號──紅薏仁。
「臺灣有很好的機能性農作物,但是在推廣上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江孟燦教授說:「藉著學界投入去發展我們本土的農作物機能性,可以告訴廣大民眾,其實我們本土有很好的東西。」談到臺中農改場與國泰醫院合作的紅薏仁糙米飯人體試驗,江孟燦強調,國產紅薏仁經過人體試驗後,再次證明了其調節血糖、血脂的顯著效用。而人體試驗成果,為國產機能性食品的未來推廣,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這個很簡單的人體試驗,再一次確認了國產紅薏仁有這方面的功效,接下來要推廣,就須用這樣確鑿的科學根據讓國人知道與接受。」江孟燦表示,紅薏仁人體試驗的成功,可作為其他國產機能性作物的示範,過去在細胞與動物實驗上取得成果的機能性作物,可以積極地朝人體試驗邁進下一步。
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文章(左)指出,加強開發保健功效的原物料,才是核心。
「國人有很好的保健養生觀念,這個市場本來就存在,可是原料都是進口的。」李雅琳指出,開發國產機能性食品最大的目標,就是推動地產地消與進口替代。雖然臺灣有極為優良的機能性作物,國人對國產農作物的認知仍然有限。為了加強推廣國產作物,農業試驗所結合農委會內的各試驗改良場所,可說是作了許多的努力,無論是合作開發機能食譜、創造網路平臺「好食節」以及推廣產地旅遊,機能性作物的推廣不僅提高國人飲食健康意識,更間接促進了農產地的觀光價值。
至於臺灣機能性作物的下一步工作是什麼?臺灣穀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江文章表示,臺灣應致力於發展保健素材,並且客觀分析臺灣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素材才是根。」江文章說:「素材可以做不同產品,可以自己用,自己賣。但是臺灣一直想要開發最終產品,過去並沒有好好去研究素材。」他指出,學界開發的最終產品不見得在市場上有競爭力,成果難以落實應用,若能加強開發保健功效的原物料,可以大幅增加原物料在加工端的靈活應用性。對於臺灣未來的農業願景,江文章則強調,應以替代進口原料為重點,並且審慎評估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篩選出在臺灣環境下種植可以取得成本上有優勢的農作物,才能成為代表臺灣、值得發展的農作物。
農業試驗所副研究員李雅琳於訪談中提及,特色價值才是機能性作物的競爭力。
「我們最大的挑戰確實還是成本。」李雅琳表示,雖然成本是一大關卡,開發作物機能性的特色價值,可以為國產作物做出市場區隔,在品質管控上更有其優勢。透過學界的持續投入與努力,發展機能性作物可以有效提升國產農作物的競爭力,更是為臺灣的農業在未來國內與國際市場上,開闢出嶄新的道路。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豐年社
https://www.agriharvest.tw/?p=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