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農業新世代系列報導】莒光國小「原生」原味 整個學校都是孩子們的植物園
莒光國小學生為迎接新生,在校內原生植物區「濱原方舟」練習音樂會演出。
內容提供/台灣農業科技資源運籌管理學會
許多偏鄉學校常運用自然環境的資源,營造生態特色,但你恐怕很難想像新北市學生招生數前三名的板橋莒光國小,校園內竟彷彿小型的生態植物園般,培育及栽植376種的原生植物。在莒光國小裡,不管是俯視、仰望,都有讓小朋友驚奇的自然生態。
校園中布滿喬木、灌木、草本、爬藤、水生和蕨類植物,可以看到臺灣海濱常見又美麗的「濱排草」、瀕臨絕種的臺灣特有種植物「小葉魚藤」等,春夏時節不僅蝶舞翩翩,甚至可見到山林中較易出現的鳥類如小彎嘴畫眉、鳳頭蒼鷹等造訪。
莒光國小校園中植物繁多,學生舉手投足都可以接觸生態景觀。
校長林義祥說,學校歷任的校長都很重視原生植物的種植,靠著志工與專家團隊營造「原生」原味親自然的生態環境。
營造萬事萬物共存共融的生態校園
莒光國小原生植物園區在設計初期,曾參與新北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諾亞方舟原生物種復育計畫」及「川山家計畫」,從校園圍牆旁的綠地規劃做起,由種植睡蓮的小小親水池慢慢地延伸擴大範圍。
去年學校司令臺前的花圃,因屬於全日曬的環境,下雨時容易局部積水及植物單調,在學校的共識下,將原本的單調地毯草皮剷除,以適地適木的原則種植原生植物,低窪的積水處營造成小型濕地,因濕地旁以種植海濱植物為主,於是命名「濱原方舟」。這個區域初期以規律排序方式種植,經演替後原生植物達到自然配置之效果,吸引 各種動物前來棲息及覓食,已有蝶蝴蜜蜂採蜜、喜雀覓食、昆蟲駐足,這小小棲地亦成為師生學習的課外教室。
植滿原生植物的「濱原方舟」。
「透過觀察原生植物描繪,讓學生在植物上的認知不只是漂亮,更要培養對自然的素養。」學務主任簡百澍說,老師也開發課程融入語文教學,透過環境教育課程讓學生認識植物,從採種撒苗、認養照顧到編寫校內植物圖鑑,將永續經營和愛護環境的理念傳承。
順應自然變化 「濱原方舟」一直有驚喜
學校在營造時也考慮到綠化保育功能,其中原生植物與大量植草,增加校地綠化面積與基地保水性,降低學校的空間溫度,減少冷氣和電風扇的使用量節約電費,更符合環境保育的功能。
「我們不會刻意去經營一個原生棲地,而是順勢去做!了解利用原生植物的生物特性,才是最省錢的。」生態專家陳超仁老師表示,莒光國小還在摸索,校園究竟適合的原生植物是什麼?也在觀察整個生態系的變化,最終達成尊重大自然的決定。
「濱原方舟」一直有驚喜、一直有續集,目前校園不大,無法種植太多樹木,但是可以種植原生草原,採用多樣性的物種規劃,藉由生態網絡傳遞,植物會自行繁衍愈長愈茂密,無需頻繁更換植栽,可節省綠化的經費。
「濱原方舟」的原生草原會隨時間、季節演變,也可以看到生態變化。
專家、志工相輔相成 打造原生植物願景
種植原生植物,需適時且持續地進行維護,保持自然的樣貌之餘,也讓植物群朝更穩定的發展。莒光國小的生態志工呂怡青表示,隨著時間的推進,不適合的植物會自然被取代或移除,留下最適合的種類,「濱原方舟」位於司令臺前,木本植物需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初期需花費較多的時間照顧,隨時移除外來物種,等植物生長穩定,定期的修剪、疏枝、除草即可。
「植物的規劃建議要適地適木,使用種子及小苗,較能適應當地的環境,避免種植單一物種。」陳超仁老師表示:「營造後建議組織志工團隊長期維護管理,藉由正確的植物選擇和維護方式,景觀在擁有精彩變化時,也能維持全年的美觀性。」
對於推動原生植物在臺灣的普及性,生態志工們抱持樂觀的態度,種植原生植物帶給他們「生命循環,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感動。尤其在莒光國小推動上的分工很明確,老師負責教學,志工負責管理,推廣需要志工們的認同:「我們在維護的過程藉由學習植物知識獲得成長,專家與志工是相輔相成。」
正在觀察植物的莒光國小學童。
給孩子們一個植物園 莒光國小成為生態節點
現在的莒光國小有如小型的動植物生態系,上課時為老師提供了户外教學資源,下課鐘聲響起,學生們能自由的探索。
「今年9月的開學,我們在濱原方舟原生植物區舉辦音樂會,迎接剛入學的小朋友。」校長林義祥強調要讓學生對環境產生共鳴,學校也會依時節推動生態導覽、花藝教學和音樂會,讓全體師生從多元的層面了解「濱原方舟」賦予其生態保育及教育意義,也期望莒光國小成為一個生態節點,將成功的經驗推廣至其他學校、社區、公園及家庭小型綠地,讓全國各個角落都充滿原生植物,建構全國的生態綠網。